昨晚刷到全运会开幕式片段时,我正窝在沙发上啃蜜橘——手机屏突然弹出的画面,直接让我把橘核咽进了喉咙。

全运会开幕式是懂中式美学的

舞台中央的水池像摊开的半轮月光,舞者穿着水蓝色纱裙站在里面,第一圈转起来时,裙裾像往水里抛了把碎银,涟漪顺着旋转的轨迹往四周散;第二圈时灯光暗下来,只剩一束追光裹着她们,纱裙上的银线闪得像揉碎的星子,连水池里的倒影都跟着转成了晕染的蓝;第三圈时,伴舞推着纸伞形状的道具走过来,伞面绣着苏绣缠枝莲,和舞者的旋转叠在一起,像江南雨季里撑着伞绕着池边逛的姑娘——没有刻意堆出来的“中国风”符号,是把“圆”这个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审美,揉进了每一次转身的弧度里。

全运会开幕式是懂中式美学的

评论区的讨论比片段还热乎。90后说“这才是我们的开幕式!不是光靠LED屏堆场面”,00后小姑娘发了段自己跟着转的视频:“我学六年舞蹈,第一次觉得‘想跳的舞’长这样”,我妈凑过来盯了三分钟,突然说“比去年春晚那堆花里胡哨的好看”——你看,好的审美从不是给某群人看的,是老中青都能指着屏幕说“对,这就是我们的味儿”。

全运会开幕式是懂中式美学的

其实所谓“懂中式美学”,从来不是穿汉服摆古筝那么表面。它是把“天人合一”揉进舞台的水与光里,是让“圆”这个象征团圆的符号,变成舞者脚下的每一步——就像我们过年吃圆饺子,中秋吃圆月饼,连说话都爱说“圆满”,这个片段把藏在生活里的小浪漫,搬到了全国人眼前。

全运会开幕式是懂中式美学的

刚才看到人民日报记者巩晗的采访,她说灵感来自“江南雨巷的涟漪和敦煌飞天的飘”——把江南的柔与敦煌的仙揉在一起,就成了我们独有的“圆”。有网友留言:“以前看开幕式是‘看表演’,这次是‘看自己’——看我们藏在基因里的审美,看我们对‘美’最本真的热爱。”

全运会开幕式是懂中式美学的

有人问“这片段能火多久?”其实火不火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让我们记住:我们的美学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是活在生活褶皱里的——是妈妈织的毛衣上的圆花样,是楼下绣球开的圆花苞,是今晚朋友圈刷爆的那句“你看,这就是我们的中国”。

全运会开幕式是懂中式美学的 全运会开幕式是懂中式美学的 全运会开幕式是懂中式美学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