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下楼买热乎的糖油果子,看见楼下陈阿姨裹着枣红色羽绒服,领口还露着两层毛衣的边,缩着脖子跟卖果子的李叔抱怨:“今天穿了三件,怎么比昨天穿两件还冷?”旁边刚赶公交的小琳就穿了件浅蓝薄针织衫加羽绒服,手插在口袋里啃包子,笑着接话:“阿姨,你这是把羽绒服‘压瘪’啦!”

原来羽绒服里少穿比多穿更暖和

这场景倒让我想起最近的天气——从上周开始,多地气温创了今年下半年新低,北京延庆甚至飘了今年第一场雪,朋友圈里全是“裹成粽子”的照片,可评论区好多人都在吐槽:“穿得像熊,反而冻得手脚冰凉。”

原来羽绒服里少穿比多穿更暖和

其实这事科普中国早说透了:羽绒服的“保暖密码”是“锁空气”。羽绒本身蓬蓬松松的,能把身体散出的热量困在衣服和皮肤之间,形成一层“暖空气垫”。要是里面穿太厚重,比如三层毛衣叠着穿,反而会把羽绒压得扁扁的,连空气都锁不住,热量跟开了闸的水似的往外跑,能不冷吗?

原来羽绒服里少穿比多穿更暖和

我妈昨天还跟我掰扯:“我年轻时候零下十几度都这么穿,怎么到你这就不对了?”我拿手机翻出科普文章给她看:“不是不让你穿多,是要‘穿对厚度’——比如现在重庆零下2度左右,里面穿件薄羊绒衫或者发热内衣,刚好让羽绒保持蓬松;要是去更冷的地方,比如零下10度以上,加件稍厚的针织衫,但别超过两层,不然就成‘压垮羽绒的凶手’了。”

原来羽绒服里少穿比多穿更暖和

同事小周上周刚试了这个方法,昨天中午吃饭时跟我们炫耀:“以前穿三件毛衣,胳膊抬起来都费劲,坐地铁还得把羽绒服拉链拉开透气;现在穿一件薄发热内衣,早上骑车上班,手放在口袋里还热得想脱帽子,连围巾都省了。”

想起昨天刷到的一条朋友圈:“原来不是我怕冷,是我把羽绒服的‘魔法’搞丢了。”其实生活里好多事都是这样——比如妈妈总让我们多穿,比如小时候觉得“多喝热水”能治百病,后来才明白,“讲科学”比“凭经验”更管用。

今晚回家,我打算把衣柜里的厚毛衣翻出来叠好,明天就穿件薄针织衫加羽绒服——毕竟,让羽绒服“膨起来”,才是冬天最聪明的保暖技巧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