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9日晚的广州奥体中心,当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第一个音砸进耳里时,所有人的目光都钉在了场地中央——三座印着“粤”“港”“澳”标识的国旗杆前,旗手们的手臂同时扬起,猩红的旗帜顺着风势往上爬,直到三面五星红旗在同一秒抵达杆顶,现场的掌声突然炸开来,连舞台上的灯光都被震得晃了晃。
“我是从澳门来的,刚才举着手机拍视频,手一直在抖。”坐在我旁边的何姨抹了下眼睛,屏幕里的画面还停在旗帜重合的瞬间,“小时候跟着爸妈过海关,要等半小时才能拿到通关条;现在坐高铁1小时到广州,今天看到三面旗子一起升,突然觉得‘回家’不是三个字,是旗子飘起来的温度。”
旁边的年轻志愿者小夏是深圳的00后,她刚才在通道引导观众时,碰到个穿香港理工大学卫衣的男生:“他说特意买了开幕式门票,就想看看‘三地一起升国旗’是什么样。刚才升完旗,他拉着我拍合影,说‘要给在香港的奶奶看,咱们的旗子,从来没分开过’。”
其实这幕“同步”里藏着不少“笨功夫”——组委会的朋友说,为了让三面旗子的上升速度分毫不差,旗手们每天对着计时器练10遍,连拉绳子的力度都标了刻度;旗杆的高度特意调至相同,连风的走向都做了三天模拟。但真正戳人的从来不是“精确”,是观众席里传来的细碎声响:坐在后排的广东阿公跟着国歌哼调,声音里带着粤剧的尾音;香港来的小朋友举着小国旗蹦跳,喊“中国加油”时带着奶声奶气;澳门的阿姨们凑在一起拍视频,嘴里念叨着“咱们的国旗,真好看”。
有人说这是全运会历史上的“创举”,但在我这个跑了十年体育新闻的老记者眼里,这更像一次“告白”——不是为了“打破纪录”,是想告诉所有人:粤港澳的烟火气,从来都是拧在一起的;中华儿女的爱国心,从来都是同频的。
风里飘着奥体中心外的烤肠香,飘着观众席的笑声,最后都裹进了“中国加油”的喊声里。当三面旗子在夜空中飘成一片红时,我突然明白,今晚的“泪点”从来不是仪式有多特别,是我们终于用最直白的方式,把“在一起”写进了国旗里。
散场时,我听见旁边的大叔跟同伴说:“明天要给香港的老伙计打个电话,告诉他今晚的旗子,比去年我们一起吃的早茶还暖。”风裹着他的话音往远处飘,刚好吹过场边的“十五运会”标语——那上面写着“同一片天空,同一份热爱”,原来所有的“燃”,都是“心在一起”的模样。
今晚的月亮很亮,照着三面飘着的国旗,照着观众席里挥舞的小国旗,最后都变成了一句话:“明天的中国,肯定比今晚的国歌还带劲。”
